当前位置:首页
> 魅力临安 > 临安概览 > 自然地理
自然地理
临安地理
发布时间: 2017-09-25 12:34:29   作者:   来源: 临安区   点击率:

  【地形地貌】临安属江南地层区中江山至临安地层分区,境内地层自元古界震旦纪至新生界第四系,除中生界三叠系和新生界第三系缺失外,均有发育;区域构造属扬子准地台钱塘台褶带。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中,受印支运动和燕山运动的作用,构成境内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和奇特性。


  境内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,区境北。西。南三面环山,形成一个东南向的马蹄形屏障。西北多崇山峻岭,深沟幽谷;东南为丘陵宽谷,地势平坦,全境地貌以中低山丘陵为主。西北。西南部山区平均海拔在1000 米以上,东部河谷平原海拔在50 米以下;西部清凉峰海拔1787 米,东部石泉海拔仅9 米,东西海拔相差1778 米,为浙江省罕见。境内低山丘陵与河谷盆地相间排列,交错分布,大致可分为中山—深谷。低山丘陵—宽谷和河谷平原三种地貌形态,中山(海拔1000 米以上)面积占5.4%,中低山(海拔800 米~1000 米)占8.8%,低山(海拔500 米~800 米)占18.3%,丘陵岗地(海拔100 米~500 米)占57.4%,河谷平原(海拔100 米以下)占10.4%。


  【气候】临安地处浙江省西北部。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南缘,属季风型气候,温暖湿润,光照充足,雨量充沛,四季分明。年均降水量1613.9 毫米,降水日158 天,无霜期年平均为237 天,受台风。寒潮和冰雹等灾害性天气影响。境内以丘陵山地为主,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,立体气候明显,从海拔不足50米的锦城至1506 米的天目山顶,年平均气温由16℃降至9℃,年温差7℃,相当于横跨亚热带和温带两个气候带。


  【山脉水系——天目山脉】临安境内山脉分北。南两支,北支为天目山脉,南支为昱岭山脉。天目山脉为浙江省主干山脉仙霞岭北支,由江西怀玉山经安徽黄山逶迤入境,横亘境内西北部,总体走向从西北向东南,西起浙皖边界清凉峰(海拔1787 米),东至临安与余杭交界的窑头山(海拔1094 米)。其主脉自清凉峰向东北逶迤,有龙塘山(海拔1586 米)。长坪尖(海拔1226米)。马啸岭(海拔1502 米)。百丈岭(海拔1334 米)。纤岭(海拔1014 米)。千顷山(海拔1347 米)。照君岩(海拔1449 米);支脉纵横,有柳岭(海拔730 米)。芦塘岭(海拔885 米)。尖山岭(海拔853米)。康山岭(海拔948 米)。滴水岩(海拔1217 米)等。


  主脉经道场坪(海拔963 米)向东北后,地势下降,有桐关岭(海拔536 米)。千秋关(海拔398米),至老虎坪地势回升,即为并峙区境北的东。西天目山。西天目山(海拔1506 米)和东天目山(海拔1479 米)双峰之北,与安吉交界,东去有龙王山(海拔1587米)。仰天坪(海拔1248 米)。平顶山(海拔1109 米)。茶叶坪(海拔1141 米)。草山(海拔1122 米)。大山岭(海拔988 米)。木公山(海拔1059 米)。红桃山(海拔1029 米)。窑头山(海拔1095 米)等,山势向东趋低,自与余杭区交界的径山起,山势渐成尾闾,消失于杭州湾和杭嘉湖平原之间。


  【昱岭山脉】昱岭山脉在境内西南部。自清凉峰始,沿浙皖边界向南延伸,经石耳尖(海拔1172米)。过昱岭(海拔508 米)至搁船尖(海拔1477 米)折东,有雨伞尖(海拔1459 米)。大岭塔(海拔1446 米)。牵牛岗(海拔1489 米),大岭塔至牵牛岗一线北侧,在区境内有大明山千亩田,主峰海拔1280 米,北坡为七峰尖。自大明山东去,山势稍降,散布为海拔1000 米以下山峰。至洪岭。马山之间,有和尚坪(海拔1082 米)。扁担山(海拔1061 米)。留尖山(海拔1135 米),从西向东呈带状隆起,绵延4 千米后,山势趋缓,为海拔500 米左右的丘陵。


  【低山丘陵】低山丘陵在区境中部。南部。东部,为天目山脉和昱岭山脉的延伸,南苕溪。中苕溪。天目溪。昌化溪切割而形成大片低山丘陵。南苕溪流域:为区境内主要低山丘陵区。干流自太湖源镇的临目。杨桥。浪口以下;支流锦溪自玲珑街道的夏禹桥以下,地势开阔,山丘低缓;也有平地拔起的如大王山(海拔560 米)。米积山(海拔407 米)。九仙山(海拔392米)。玲珑山(海拔358 米)等;锦城街道横溪。横潭以下,至青山湖街道,为全区最大的河谷小平原,沿溪有华石岩(海拔125 米)。功臣山(海拔157 米)。安国山。石镜山(海拔92 米)。琴山(海拔139米)。鹤山(海拔236 米)。公山(海拔311 米)。母(姥)山(海拔171米)。青山(海拔150 米)。大涤山(海拔299 米)等。


  中苕溪流域:高乐。横畈以下,亦属低山丘陵,并有河谷小平原。高虹镇与锦北街道之间有双林山(海拔413 米)。


  天目溪流域:各支流自西天目。藻溪。太阳以下,经於潜镇郊至潜川。乐平,形成大片丘陵宽谷与河谷小平原。有於潜的甲子山(海拔419 米)。鹤山(海拔453米)。绿筠坪(海拔140 米)。凰山(海拔298 米)。地风山(海拔261米)。方元的乌金山(海拔368米)。西菩山(俗呼仙人岩,海拔417 米)。乐平的白云山(海拔711米)等。


  昌化溪流域:自龙岗经昌化至河桥一段,两岸稍阔,多海拔200米~300 米低山丘陵。闻名的有昌化镇北的武隆山(海拔340 米)。境南低山丘陵与淳安。建德。桐庐延伸而来的千里岗低山丘陵连成一片,岩性主要为砂岩。页岩。石灰岩。石英岩等,因石灰岩的溶蚀作用,亦多奇峰异洞。


  【水系概况】境内主要溪流有东苕溪,主源南苕溪,主要支流中苕溪,属太湖水系;分水江主源昌化溪,主要支流天目溪,属钱塘江水系。主要溪流均发源于海拔1000米以上山脉,上游段多峡谷,坡陡谷深流急,中下游段处低山丘陵,地势较平坦,多河谷平原。


  【南苕溪】位于区境东部,为东苕溪主源,属太湖水系,发源于太湖源镇临目马尖岗, 主峰海拔1271.4 米,全长63 千米,流域面积720 平方千米,比降12.3‰;境内段长55 千米,流域面积620.8平方千米,青山水库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流量14.5 立方米/秒。南苕溪主源浪(阆)口溪,自溪源水竹坞至双溪口为西坑溪(西坑水),双溪口汇东坑溪后称浪口溪,南流经里畈水库,至浪口汇后称南苕溪。南流至葫芦岭西汇泥沟溪,甘塘堰上汇潘溪;折东流至长桥上汇马溪,青龙口汇锦溪后入青山水库。青山水库南有横溪。灵溪汇入,北有双林溪汇入;出青山水库东流至油车头右汇研溪,至鲍家滩汇斜阳溪,东流至汪家埠出境。1950 年后,实施南苕溪综合治理,1964 年建成大型防洪工程青山水库;1973 年兴建。1993—1995 年扩建中型防洪蓄水工程里畈水库;1975—1980年,里畈水库至长桥24.5 千米溪岸建成防洪堤34738 米。1995 年后,南苕溪防洪能力由10 年一遇提高为20 年一遇。


南苕溪穿锦城而过


  【中苕溪】位于区境东北部,为东苕溪主要支流,属长江水系。发源于高虹镇石门与安吉县交界的青草湾岗。主峰海拔1073.9 米。溪源自美岭坑起,东南流经石门。高虹。横畈,于下塘楼出境,又东流经长乐至汤湾渡由左岸汇入东苕溪。全长47.8 千米, 比降17.9‰,流域面积185.6 平方千米。1999年12 月,上游水涛庄村兴建中型防洪工程水涛庄水库,总库容2888 万立方米。中苕溪主源猷溪自美岭坑向东南流经大山村。石门。水涛庄,至高乐汇仇溪,称中苕溪。猷溪长22.5 千米,处中低山深谷区。大山至龙头舍间,溪底巨石相接;龙头舍至拜节庙间,溪宽约30 米,两岸崖石壁立;拜节庙至大仁寺间,谷形狭窄蜿蜒,唯水涛庄段河谷宽阔,在55 米~200 米。下城折经安村,至勾山脚汇白水溪;东流于下塘楼出境。


  【天目溪】纵贯区境中部,为分水江主要支流,属钱塘江水系。发源于西天目山北与安吉县交界的桐坑岗,主峰海拔1506 米。自天目山镇牯牛塘起,由北向南,流经西天目。绍鲁。於潜。堰口。塔山。紫水,于紫溪汇昌化溪,南入分水江。溪长58 千米,流域面积761.5平方千米,比降21.8‰。


  天目溪主源东关溪长36 千米,比降33.7‰,集水面积173.3平方千米。自牯牛塘南流经平溪。后院,至钟家村汇西关溪,至白鹤村汇正清溪;经交口。绍鲁,于双溪口汇丰陵溪,下称天目溪。过於潜镇,至摇车桥汇藻溪,南山坞汇太阳溪(交溪),龙头畈汇古竹溪,逸村汇竹岭水,小溪口汇竺溪,麻车埠汇中塘水,至紫溪汇昌化溪后入分水江。


  【昌化溪】位于区境西北部,为分水江主源,属钱塘江水系,发源于安徽省绩溪县笔架山,主峰海拔1385 米,于岛石镇西舍坞入境。干流流经新桥。岛石。大峡谷。龙岗。昌化。河桥。潜川。紫溪纳天目溪后至七坑段,称分水江(原称天目溪)。昌化溪全长106.9 千米,比降8.6‰,流域面积1440.2 平方千米,其中境内长93 千米,流域面积1376.7 平方千米。青山殿水文站实测多年平均流量45.4 立方米/ 秒。

昌化溪新貌


  主源昌北溪(昔称后溪。巨溪),溪源自安徽省山支岭流至岛石镇西舍坞入境,至倒龙山称后溪,汇仁里溪后称昌北溪。至呼日塘汇银坑溪,至兔川稍下汇上溪;东南流至太平桥汇桃花溪,荞麦岭脚汇柘林坑溪,东南流至地塔村合溪汇入;至汤家湾汇昌西溪,下称昌化溪。昌北溪全长67.9 千米(境内长54 千米), 比降12.3‰,集水面积385.5 平方千米(境内330.5 平方千米)。


  汤家湾东南流至九坑桥汇龙潭坑溪,白牛桥汇沥溪;至七里桥汇黄干溪,油车里汇平渡溪;流经昌化镇东汇虞溪,童婆桥汇紫溪,至云浪下汇锦坑溪;至白下有昌南溪汇入,东南至坑口汇悉山水,青山殿阴山汇马山溪,至紫溪与天目溪汇合,下称分水江。1957—1995 年青山殿水文站实测,最大流量7200 立方米/ 秒(1969 年7 月5 日),最小流量0.95 立方米/ 秒(1978 年9 月8 日),最高水位64.51 米(1969 年7 月5 日,吴淞高程系,基面52 米),最低水位52.11 米(1971 年7 月29 日)。正源昌化溪,支流天目溪。昌化溪与天目溪于紫溪汇合口至乐平七坑,为分水江境内河段。紫溪东南流至倒水坞纳紫坊水;至乐平下纳沈家。里坞水,七坑上纳七坑水,东南流出区境。全长8千米。河道平坦。开阔,落差2米。昌化溪和天目溪会合口河道宽171 米。七坑以上集水面积(含昌化溪。天目溪)2275 平方千米。支流有紫坊水。里坞水。沈家水。七坑水。



加入收藏】 【打印】 【  】 【背景颜色】【关闭
  • 腾讯微信
  • 腾讯微博
  • 新浪微博
  • 新华微博
Produced By 大汉网络 大汉版通发布系统